全省唯一!西安高新区一案例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
来源:贝博米乐体育 发布时间:2024-02-18 10:42:21
近日,在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全国爱卫办组织的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西安高新区典型案例——《推进污水治理建与管 创建幸福农村清和绿》被评为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优秀案例。这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优秀案例。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并行推进,人防技防相结合,搭建农村污水信息化运维平台,完成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53个,治理农村黑臭水体67处,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69%,秦岭保护区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100%,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也是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硬骨头”。
为此,西安高新区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体系。成立了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建立了委领导包抓片区,分管负责,部门包抓点位,共同推进污水治理。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现场调研,党工委会议决议部署,督办跟踪,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透。
西安高新区还坚持“资源利用、接管优先、集散结合、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原则,聘请专业团队驻村规划,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最终设计三种模式,按优先次序选择。并根据村庄类型、地形地貌、所处位置等因素,结合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状况,参考规划,科学制定“一村一策”治理方案,让规划落地实施,因地制宜采取纳管治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就地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
西安高新区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过程中,突出重点,优先治理生态敏感区,将秦岭生态保护区村庄优先纳入治理计划。针对秦岭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农户居住分散等不利条件,采取纳管和建站互相结合、重力自流和泵站提升互相补充、集中处理和就地利用协同处理的方式,按照应接尽接、能纳则纳的原则,除收集农户外排污水外,对农家乐、农村公厕、宗教场所等具备纳管和接户条件的排水户,全部接入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高新区秦岭生态保护区接户率达到96%以上,实现秦岭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制定了《农村黑臭水体“一点一策”整治方案》,以“因地制宜、标本兼治、改善生态、长效保持”为原则,针对黑臭水体成因,逐一分析,对点施策,规范施工,做到从源头真正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此外,聚焦水源地保护,对5处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均已完成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并制定了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了“一源一案”档案,设置了保护区标志牌和界标,为每个水源地发放了一张专属“身份证”,确保水源地档案完整,管理规范,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巩固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西安高新区严格落实“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印发了《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工程验收办法》、《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高新区黑臭水体整治长效管理办法》等文件,建好“政策池”,为长效机制夯实基础。并对区内20座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全部采用社会专业机构运维,确保了农村污水治理成效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同时,西安高新区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提高“智慧治污”水平。
据了解,该管理平台包含排水系统一张图、调度管控、报表统计、巡检管理、故障管理、智能手机客户端等模块,解决“怎么管”问题。充分借助高新区物联网、传感网及信息通信产业优势,提高污水治理和巡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设备故障风险,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运维人员工作强度,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污水设备管护效率。
在政策制度和管理平台的双重保障下,西安高新区加大监督力度,严防污水超标排放。每月开展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执法抽查,查看污水处理站各项制度执行和建立情况、运行维护记录、现场设备运行状况、药品投放记录、药品存放现场管理情况、污泥处置台账、出水感观等方面,运维方定期开展污水处理站出水监测,生态环境部门随机抽检污水站出水水质,严防污水超标排放。
西安高新区还深化奖惩并进,高新区印发了《西安高新区环境和黑臭水体整治问责办法》,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对各街办和相关部门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进一步激发各街办和部门干部干事热情,保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城市、资本、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服务农家乐、民宿等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和谐共振,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